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禁烟,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
2020年9月17日,湖南长沙。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请来基层代表,听取大家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中有乡村教师、农民工,也有货运司机、种粮大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道急难愁盼、谈难点痛点、提解决办法。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也是我们党坚持问计于民、广集民智的生动缩影。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为我们广泛汲取人民智慧、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枫桥经验”到小岗村大包干,从塞罕坝植树造林到“小木耳、大产业”……回溯过往,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思想认识的深化和突破、实践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植根人民群众,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积极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以来在全国两会上先后56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汇聚众智,让人民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在两个多月时间里连开5场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和党章修改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为新征程绘出宏伟蓝图。事实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充分展现了“以百姓心为心”的真挚情怀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崇高境界。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今天,14亿多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不竭源泉。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坚持人民至上,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在回应人民现实的需要与关切中,不断增强理论的生命力、解释力与创新力,形成“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科学指引。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08月03日 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