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一年来,四川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只四川,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视察作出的重要指示,都是当地做好各项工作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这些重要指示精神,进而将这些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推动当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行动,考验的不仅是态度——是不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还有能力——学深悟透、学以致用的能力。
如何才能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川观智库邀请到省内外16位专家学者,共同梳理四川和其他省市具体做法,就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学方法展开深入研讨,供借鉴参考。
1
学习好,就是要学深悟透
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的重要指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学深悟透需注意3个重点。
学习范围要广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不能“就事论事”,至少还要结合三方面内容来综合领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不能“就事论事“——只盯住习近平总书记某一次视察作出的重要指示,而不及其他。
这样学容易失之片面。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的重要指示,并非是各自孤立的思考片段,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习时需要尽可能结合更广博的相关内容,如此才能确保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理解不会零敲碎打、有失偏颇。
具体需要结合哪些内容呢?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的重要指示,各地会通过常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专题研讨会议、座谈交流会议等多种方式传达学习。从这些会议的公开报道中,我们梳理了三个要点——
一是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来学。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个地方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在目标上一以贯之,在要求上一脉相承。地方在学习时应坚持融会贯通,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学习。比如,2022年6月7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10日当天,四川省委常委会就召开(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作出“七个方面”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与总书记这次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是一个有机整体,要贯通起来进行学习。学习也不一定只盯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本地的指示和要求。比如,今年4月,江苏省委常委会就召开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要求指示,为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等工作提供指引和借鉴。今年5月,深圳市政府党组会议,则从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角度出发,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
二是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论述来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主题目标,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等结合上对一系列重要问题都作出了全方位、立体化回答,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形成了系统化的思想观点。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的具体指示,必须回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这一领域的整体论述中来。比如,近期出版发行的《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中就收入了逾80篇与粮食安全相关的重要文献,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要完整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就不能只停留于学习对地方指示本身。
三是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来学。各地都强调,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当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党的二十大从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做到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的要求与党的二十大、党中央决策部署对全国面上的要求,结合起来学、对照起来学、贯通起来学,这样才会有更深更全面的认知和感悟。
受访专家也提醒,要做到以上“三个结合”,就要特别重视读原文。所谓读原文,就是要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有著作及党章等,而不能满足于只听别人的阐释和解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背后蕴含的基本思想,准确理解其中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否则就容易断章取义、一知半解。
思考站位要高
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学习,强化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把地方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
立足全局思考,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应当坚持的重要方法。
所谓全局,通常指整个局势、局面,也指整体形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认识和把握,就是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如果不从全局去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就不能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背后的战略考量和战略重点,进而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就不能举全力推进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影响全国和全局工作开展,最终也会使地方发展受困。
该如何立足全局来学习?综合受访专家观点和各地实践,至少有以下两点可参考——
一是在思想上要心怀“国之大者”,强化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这要求各地工作人员切实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扛稳责任担当。一个典型例子是关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干流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并非一省一地之事。如果仅以地方利益来审视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容易出现动作变形。长江流域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指示的会议中,都会反复强调同一个重点——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
二是在方法上要把地方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要善于在全局中看到地方工作的战略位势和全局性价值,进而要在主动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过程中谋划自身工作、完善对工作重点的认知和安排。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要求当地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提高开放水平,而山东在学习贯彻指示要求时则特别强调要“深度融入”——主动是态度问题,深入则是力度问题。融入大局并非易事,需要引起地方高度重视,自上而下大力进行推动。
“立足全局学”还指从工作全局出发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导意义。仍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为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只和生态环保、和水利相关部门有关,而是和各个部门、各部门工作的全部环节都有密切关系。要避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推动每个人都立足自身工作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引领性价值,唯有如此,才真正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领悟道理要深
不仅要学习具体工作指示,更要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
结合研究和工作实践,受访专家都认为,既要学习好具体工作指示,更要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举一反三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中蕴含着怎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呢?答案就是——“六个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这一伟大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磅礴的实践伟力,根本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娴熟运用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党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对这一伟大思想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的系统概括,为我们把握好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精髓提供了“金钥匙”,自然也是我们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的“金钥匙”。
各地在学习“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上有很多深入思考。
比如,四川围绕“学习‘六个必须坚持’到底是学什么”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就是要领会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切实树牢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就是要领会坚持自信自立的内在精神特质,更加坚定信仰信念、增强必胜信心;就是要领会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理论品格,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开拓进取;就是要领会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实践特征,敢于正视矛盾问题、化解风险挑战;就是要领会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加强统筹协调;就是要领会坚持胸怀天下的宽广视野格局,不断拓展世界眼光、深化开放合作。
比如,河北则从“六个必须坚持”的角度,深入思考了工作的新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的要求,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自信自立的要求,就是要在工作中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坚持守正创新的要求,就是要积极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的要求,就是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坚持系统观念的要求,就是要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坚持胸怀天下的要求,就是要切实提升河北开放度和影响力。
受访专家认为,各地应该把“六个必须坚持”与“两个结合”贯通起来深刻领会,把“六个必须坚持”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深刻领会,把“六个必须坚持”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联系起来深刻领会,才能更好坚持和运用“六个必须坚持”这把“金钥匙”,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
2
贯彻好,就是要学以致用
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最终还是为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需从3个方面发力。
要结合实际抓落实
贯彻落实不打折扣不等于生搬硬套,要和本地实际结合好,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能够落地生根
“不折不扣”是各地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时提到的一个高频词。
不打折扣不等于不顾实际、生搬硬套。受访专家认为,各地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时,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来推进相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的顶层设计。要让顶层设计落地生根,就必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找准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与当地实际的联系点,把本地区相关工作推进涉及的优势和短板搞清楚,把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标出来,架起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指导当地实践的“桥梁”。查阅各地相关公开报道,各地也都把“紧扣地方省情和工作实际”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重要指示的一项重要原则。
具体到操作层面,该如何结合实际抓落实?各地提到最多的词汇是“搞调研”,强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首要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要走进基层一线、大兴调查研究。深圳市明确提出将深入调研作为贯彻落实的基本方法。山西省则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作为对干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能力素质要求。
至于如何做好调研,浙江省强调在课题选择上要“聚焦问题”——聚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解决最难最突出问题和面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同时要着力避免调研主题重复类似、调研领域分布不均等情况,强调要注重以小切口研究大课题,找准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至于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福建省的做法简而言之就是“紧盯不放”——针对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对于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需要多部门协同、多层级联动的,可以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组建专班来进行集中攻坚。
除了做好调研,多地在结合实际抓落实工作过程中也强调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受访专家认为,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重要指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把长期目标短期化,只求立马做出成效、增添地方业绩。而是需要兼顾当前和长远,既要狠抓当务之急、立竿见影的工作,又要多办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事情。不能把攻坚战打成消耗战,也不能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
要创造性地抓落实
贯彻落实不打折扣不等于墨守成规,要注重创造性落实,让原则性与落实过程中方法措施的灵活性实现有机统一
要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的贯彻落实,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墨守成规。如果说“不能生搬硬套”更多靠结合好地方实际,“不能墨守成规”则指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
所谓创造性地抓落实,就是要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过程中探索一系列新方法、新路径、新举措,让坚持不折不扣落实的原则性与落实过程中方法措施的灵活性实现有机统一,更好解决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的重要指示真正落地见效。梳理上海市公开报道,当地市委市政府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相关会议中就多次强调“创造性地抓落实”。上海市委全会则明确把创造性作为工作核心要求之一,提出“牢牢把握富于创造的实践要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创造性地谋划推进各项工作,使工作有兴奋点、落实有发力点、经济有增长点、发展有新亮点”。
如何做到创造性地抓落实?上海市一个重要经验是先行先试。针对地方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遭遇的重难点问题,先行先试被反复证明是实现破题的有效路径。从该市乃至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看,先行先试由来已久,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有助于促进先行地区制度创新的自觉尝试与实践,有助于“渐进式”改革现行制度。上海高度重视国家战略地方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作用,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地方先行先试赋予的政策“特权”,形成了一系列政策创新项目向全国复制推广。如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人民城市建设,通过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先行先试,只是创造性抓落实的形式之一。在实践中,多个省市都依托自身情况努力提高创造性抓落实的水平,大胆探索形成了适合本地的特色工作做法。浙江省就大量运用创新技术手段开展工作。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视察时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地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老百姓可以享受城市服务,城市管理者可以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作出科学决策,提高城市治理效能。山东省则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专门出台《关于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流程再造的指导意见》以改善营商环境,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奠定重要的环境基础。
要协同配合抓落实
贯彻落实不打折扣不等于单打独斗,要做好战略和战术协同,推动形成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强大合力
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落实好,除本地区自身努力之外,也要用好协同之力。受访专家认为,至少包括战略协同、战术协同两个层面。
战略协同,是指地方战略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重要指示往往包含落实国家战略的相关要求。这意味着地方在落实相关指示时就要做好地方战略与国家战略的协同,加快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落地生根,同时借好东风,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地方擘画的宏伟蓝图早日变成美好现实。具体到方法层面,就是要吃透政策,搞清楚国家战略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哪里,释放给地方的红利在哪里,进而找到充分发挥不同战略间能协同作用的切入点,最终形成1+1>2的战略叠加效应。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就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作为地方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近5年来该省始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想法设法发挥“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以承接产业转移,在有效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借势发展,全省GDP历史性地跻身全国十强。
战术协同,是指不同地方间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而在工作层面的协同合作。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重要指示中就提出过加强地方间工作协同的要求。比如在京津冀视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强调,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认识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抓好地区间协同,有助于形成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的强大合力,更有利于收获实效。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为例,京津冀三地经过多年协同最终取得良好成果。去年三地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在60%以上。至于如何促进地方间的战术协同?多地实践都指向从有共同需求、有协同条件的重点工作入手。如生态环境保护就被确定为京津冀协同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类似例子还有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年来川渝立足各自比较优势,共同确立并推动川渝市场一体化进程、携手打造具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等一批重点工作,在激活西部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更好发挥川渝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强劲韧性和广阔前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受访专家认为,如何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如何助力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如何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如何整体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等等,都是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感谢以下专家提供智力支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 李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韩保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 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裴长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于法稳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成岗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主任 陈新年
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张麒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邓智团
深圳市前海创新研究院秘书长 鄢斗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竞争力研究院执行院长、广东创新竞争力经济研究院院长 钟绍伟
重庆社会科学院教授 文丰安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 陈富永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胡学举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廖小明
四川天府新区改革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汪海鹏